公会会所历史

坐落于武吉巴梳路(Bukit Pasoh Road)的新加坡颜氏公会,是一所楼高四层的现代古典式建筑物,这栋建立于1935年的建筑物刚好伫立在一个小坡上,虽不很高,但是在有“会馆街”之称的武吉巴梳路上却是格外显眼。简单典雅装饰艺术风格的外貌,正是一个城市朝向现代化发展的建筑物。

早期的新加坡,建筑物的设计是和这个多元种族移民社会有着一定的关系。在一所建筑物里,可以看到西方建筑物的影子,当中也可以有中国建筑的构件,甚至同时可以看到一些马来建筑风格。为了改善当年的居住环境,英国殖民政府于1920年开始着手积极推动兴建以现代主义为主的新型建筑物。现代主义建筑强调形式和功能的配合,建筑物不可以有无谓的装饰。当时所谓的建筑美学是要用简洁的方法来表达美感,摆脱过时的建筑式样的束缚,强调实用性。它们虽然没有很华丽的装饰,但是建筑师却巧妙地利用了如弧形或半圆形的楼梯这些实用的建设为建筑物赋予美感,同时也不失实用价值。

颜氏公会大楼的建筑师是Chan Tong Yew,他是新加坡早期的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先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将结束时,Chan Tong Yew只是一名绘图员。那时,本地没有建筑专科学校,由于当时经济环境所限,即使是有满怀热忱的建筑师想要出国留学也不容易。大多数的建筑师都是像Chan Tong Yew一样通过绘图的实际经验磨练出来的。Chan Tong Yew于1920年开始自行执业,之后他加入了Lim & Seah的工程公司担任建筑师一职。Lim & Seah是现代主义建筑的先驱,所以Chan Tong Yew受到了现代主义建筑的影响。当1926年建筑条例实行,它规定在新加坡和槟榔屿乔治市执业的建筑师必须要向新成立的建筑师管理局注册。在第5(2)条款下,Chan Tong Yew获得资格认证,这也让Chan Tong Yew可以继续作为一名执业建筑师,但是他还是没有办法在受承认的建筑或工程学校获得专业资格。1929年Chan Tong Yew又再次自己开执业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他似乎在二次大战结束后就不再从事建筑事业了。

尽管缺乏专业资格,Chan Tong Yew是一个很出色的建筑师和设计师,他在30年代负责了一系列出众的建筑建设,包括现代主义和热带艺术设计风格。其中一个著名的工程是位于里峇峇里路和莫哈默苏丹路交界处第一家诗家董百货公司(1938-1940)。

位于武吉巴梳路的颜氏公会建筑是Chan Tong Yew的其中一项极为典雅的现代化古典建筑作品,建筑物墙上的横向饰带缀以艺术性的简约花式图样,同时夹以时尚风格的捆木设计,这象征着坚毅不拔的团结力量。这种富有文化象征意义的设计是身份标志,也是充满了时代性的特色。这项建筑工程于1935年由一名著名商人Choo Lye Huat 来承建,他也是Beng Choon Kok协会的赞助人。这个协会是一个慈善机构,主要为协助当时本地贸易商社群的书记员工。原本这栋建筑的第二和第三层是有阳台设计的,但之后阳台被装上了玻璃。

1965年,马来西亚仁贵颜氏宗祠聘请颜有政及颜挺节的父亲颜经祜出任宗祠理事。由于新马两地路途遥远,来往很不方便,颜有政也就有了成立新加坡颜氏公会的念头。在众多乡亲的响应下,颜有政等人成立筹备委员会,并在中华总商会召开庆祝宴,大家自由乐捐,不足的则由他殿后。在公会章程起草完毕后不久,新加坡颜氏公会终于在1966年4月6日获得国家社会福利部的允准而正式成立,第一位会长为颜有政先贤。公会成立之初,会员少于100名,也无固定的会所,会址暂设在颜辉宗的办事处(吉宁街142号源崇美茶庄)。之后,随着会员的日益增加,颜有政感到有必要购置会所。于是,他积极地呼吁宗亲踊跃捐款,共筹得了8万元。他又向银行贷款了5万多元,买下了当时价值135千元的会所,终于让新加坡颜氏族人有了今日的会所。 经过先辈们的努力,颜氏公会会员今日的会员人数已达700多人,同时它也在国内外创下令人瞩目的突破与成就。

历经约半个世纪的岁月,跟随时代巨轮的转动,颜氏公会为持续凝聚颜氏族群并充分发挥社会功能,提升公会的文化事业,在现有的会所里设立颜氏文化馆,以崭新和生动的方式,全面地向社会大众推广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与保留传统价值观,履行公会促进社会和谐繁荣的使命。

颜氏文化馆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会不断地推动创新,打造一个有活力的文化生态,它不只让颜氏族群在现有会所里拥有历史的一部分,同时也让这个珍贵的历史回忆流传给下一代,激发他们肩负起新的责任与目标,重新出发,为颜氏族人开创新的里程碑。

Contents and Photos: By Courtesy of Dr Julian Davison

返回页顶